央行报告谈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调整是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11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本次报告中,央行用首个专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不断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权威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金融总量指标增速稳中有降,各方面关注度非常高,央行通过货政报告专栏,以科普的形式回应市场关切,体现了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及公众沟通。
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不断与国际接轨
报告指出,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现代经济活 动中,货币的形态多种多样,很多金融产品和工具都具有货币性。
“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不断与国际接轨。”报告指出,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及编制指南》是金融统计的国际标准和规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会考虑本国实际,不同国家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实践中也会根据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与经济的匹配度动态调整。
据了解,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自建立以来先后经历过四次比较大的修订。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动态调整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历史上,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都对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过多次调整优化。
当前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有必要动态完善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动态完善。
权威专家表示,这些重大变化在多个地方有所显现。如居民活期存款长期以来计入M2但不计入M1,这与我国历史上支付技术不发达,居民活期存款流动性较低有关,随着银行卡出现和移动支付发展,个人活期存款也成为流动性极强的支付工具,市场普遍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M1统计。
又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快速发展,非银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上升,在日常支付中已被广泛使用,事实上具有与活期存款相同的货币属性,不少专家也建议将其纳入M1。
“总的看,支付技术进步提高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效率,动态调整优化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权威专家表示。
淡化数量目标仍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方向
货政报告专栏表示,央行目前正在研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方案,未来会择机发布。
市场专家认为,央行此举是适应国际货币统计规则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值得注意的是,专栏同时强调,即使结合金融业态的发展不断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也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正趋于减弱的趋势,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报告指出,下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