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容易上车难,佑驾创新盈利压力未减,多名股东减持套现
本文源自:DoNews
智能驾驶行业再添一家上市公司。
近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关于佑驾创新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佑驾创新即将在港交所上市。
佑驾创新为上市布局已久。早在2023年8月,便启动了A股上市辅导,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考量,佑驾创新决定于2024年5月终止A股上市辅导,后又转战港交所。
招股书披露,佑驾创新主要为智能汽车提供定制化L0至L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在开发L4自动驾驶技术。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L0至L2+/L2++解决方案收入计,佑驾创新在国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为0.6%;同时,佑驾创新也是中国首批成功帮助整车厂车型获得欧盟通用安全法规DDAW认证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虽然表面风光,但实际上佑驾创新仍有诸多烦恼,比如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难度高等等,相比之下,现金流承压严重带来的烦恼或许更为严重。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佑驾创新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52亿元、-2.55亿元和-2.76亿元,连续三年为负且逐年扩大,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下不足2亿元,现金流吃紧,上市募资已是迫在眉睫。
面对激烈竞争和盈利艰难的双重压力,佑驾创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1.短期内仍无法盈利
佑驾创新至今仍处于亏损阶段。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佑驾创新的总营收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和4.76亿元。
按照业务构成,佑驾创新主要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业务、车路协同业务三大业务。其中,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98.8%、95.7%和81.1%,但毛利率却低至10.7%、10.1%、13.7%,受此拖累,佑驾创新的整体毛利率也不高,分别为9.7%、12.0%和14.3%。
与此同时,佑驾创新的净亏损分别为1.40亿元、2.21亿元和2.07亿元。佑驾创新迟迟无法实现盈利,高成本和高三费支出是主要原因。
2021年至2023年,佑驾创新的销售成本分别为1.58亿元、2.46亿元和4.0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0.29%、88.17%和85.71%,2023年成本增速显著高于70.4%的总营收增速。
同时,佑驾创新的三费支出分别为1.8亿元、2.58亿元和3.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2.3%、92.2%和62.4%。其中,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0.82亿元、1.39亿元和1.5亿元,占三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5.6%、53.9%和40.5%,是最大的支出费用。
高成本和高三费支出让佑驾创新确实收获了不少客户,其合作车企从2021年的14家提升2023年的21家,合作的定向车型也从2021年的20款提升至2023年的51款。截至递交招股书前,佑驾创新累计为29家车企进行量产。同时,佑驾创新的客户集中度连续三年下降,2021年至2023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是78%、42.7%和37%,意味佑驾创新依赖单一大客户的风险正逐渐减小。
根据佑驾创新官网,现有的前装量产客户主要包括蔚来、哪吒汽车、一汽集团、吉利汽车、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东风汽车、柳汽集团、陕汽集团、江铃汽车等。但在短期内,这些车企的销量很难有爆发式增长,难以带动佑驾创新的产品放量。
想要快速拓展客户,还有一条路可走,即通过产品力破局。然而从佑驾创新的主营业务不难发现,其强项在于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而非提供护城河足够宽广的智驾芯片、高精地图等,不可替代性较低。再加上在经历了2023年的卷里程、卷开城数量的热潮后,众多车企也意识到了智能驾驶即将大规模爆发的市场前景,并将智能驾驶视为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竞赛的筹码和新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开始自研智能驾驶方案,比如特斯拉的FSD、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等等。
如此一来,佑驾创新将难以切入更多车企的供应链,也难以借产品力破局,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佑驾创新或依旧无法实现盈利。
02.多名股东减持套现
2014年12月,佑驾创新由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等人共同创立。次年3月,佑驾创新获得了阿里巴巴CEO吴泳铭的天使轮450万元融资,投后估值为3600万元。
此后,佑驾创新获得了不少投资方的青睐,融资步伐渐渐提速。IPO之前,佑驾创新一共进行了1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5亿元,投资方阵容包括四维图新、中金资本、普华资本、东风资管、华勤技术、元璟资本等。截至2023年11月最后一轮融资完成后,佑驾创新的投后估值达53.48亿元,增长超过200倍。
然而,佑驾创新尚未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就已有多位股东选择转让股权减持或套现离场。
比如在2015年3月的天使轮融资中,吴泳铭两次以250万元、200万元分别认购佑驾创新14.71万元、8.65万元注册资本。2019年1月至4月,吴泳铭分别向鑫榕投资、上海泓津、北京四维转让持有的佑驾创新注册资本,累计套现3060万元。
除了吴泳铭之外,佑驾创新的创始人也频频转让股份套现,比如2016年11月,刘国清向公司前董事闫胜业转让77855元注册资本,套现77855元;2018年1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吴建鑫及闫胜业向合创智能转让部分股份,再次套现约420万元。到了2021年4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又分别转让自己所持股份,合计套现1200万元。通过三次减持,刘国清等人累计套现1627.79万元。
不仅如此,还有其他股东直接选择了套现离场。
佑驾创新的股东汉邦高科在2019年4月和2020年10月将所持佑驾创新注册资本转让给北京四维、嘉实盛启、嘉实盛德、嘉实盛烜,累计套现2931.8万元,转让完成后直接退出股东阵容。另一名股东韬略基金在2022年5月将32.52万元注册资本、2.32万元注册资本分别转让给湖北凯辉、吉佩新盛,累计套现3000万元,转让完成后也直接退出了股东阵容。
据不完全统计,IPO之前,佑驾创新的股东们已套现超过2.5亿元。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资本的嗅觉向来十分灵敏,减持或套现离场的背后反映了对佑驾创新的技术实力、市场前景以及长期价值的判断。
03.智驾企业扎堆上市
随着智能驾驶的拐点已至,智驾企业纷纷谋求上市,试图抓住智能驾驶爆发的机遇。
智能驾驶行业涵盖了技术供应、激光雷达、软件开发、地图服务、芯片等多个细分赛道,当前,各个细分赛道的“独角兽”们正纷纷挤破脑袋扎堆上市或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比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Momenta、知行科技等。
智能驾驶企业谋求上市,缺钱是主要原因。比如在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和23.6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45%、207.6%和152.5%。黑芝麻智能的研发投入同样惊人,2021年至202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和13.6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984%、461.8%和436.2%。相比之下,佑驾创新的研发投入相对稳健,但也占到总营收的一半左右。
政策层面的利好也是智能驾驶“独角兽”扎堆上市的另一个原因。
比如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将从2024年至2026年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从城市端加快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化、规模化应用,为智能驾驶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场景和机会,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也为企业上市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促进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为智能驾驶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产品测试和验证环境,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
此外,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地方也出台了不少利好智能驾驶行业的相关政策,为智能驾驶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场景和机会。政策层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智能驾驶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加大了上市成功的可能性。
有观点认为,智驾企业扎堆上市的背后,除了对资金的极度渴求、政策利好之外,还有就是智能驾驶大规模商用时间仍存不确定性,寻求上市是为了换取发展时间。
但无论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智能驾驶行业的淘汰赛已经加速到来,对于佑驾创新而言,如何避免被具备自研能力的车企彻底淘汰出局,同时还能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胜出,从而实现规模化,将是一场生死考验。上市虽然能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但只有上车才能保证长远的发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